安徽日报: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以绿色建造引领建设行业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4-12-26 阅读量:1461
“十二五”以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积极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实施主体,加强有关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示范项目、试点城市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推广力度和推广规模总体处于全国前列。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将以绿色建造,促使传统建造方式伴生的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质量通病难以根治等诸多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江淮大地也将因此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推进 “绿色建造”恰逢其时
建筑产业现代化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来建造、使用和管理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方式使得传统建筑业由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低品质的传统粗放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高品质、高效率的现代集约方式转变,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了绿色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核心,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制构配件和部品部件、全装修等为重点,通过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建筑业与建材业深度融合,切实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保障建筑质量安全和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带动建材、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与传统建筑产业比较,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方式节能减排优势明显。据测算,通过采用建筑产业现代生产方式,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可减少85%以上,现场脚手架用量减少50%以上,抹灰工程量节约50%,节水40%以上,节电10%以上,耗材节约40%,施工现场垃圾减少80%,施工周期缩短50%以上,并增加实际建筑面积。具体表现在:
一是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减少了人工操作和劳动强度,确保了构件质量和施工质量,从而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二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保护环境。由于实现了构件生产工厂化,材料和能源消耗均处于可控状态;建造阶段消耗建筑材料和电力较少,施工扬尘和建筑垃圾大大减少。
三是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构件生产和现场建造在两地同步进行,建造、装修和设备安装一次完成,相比传统建造方式大大缩短了工期,适应目前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
四是转变建筑工人身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现代建筑产业减少了施工现场临时工的用工数量,并使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工厂,变为产业工人,减少了临时工人的用量和流动,从而可有效减少因劳动报酬、夫妻两地分居等因素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现象。
五是减少施工事故。与传统建筑相比,产业化建筑建造周期短、工序少、现场工人需求量小,可进一步降低发生施工事故的几率。
六是施工受气象因素影响小。产业化建造方式大部分构配件在工厂生产,现场基本为装配作业,且施工工期短,受降雨、大风、冰雪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小。
随着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人民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建筑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能源和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建筑行业竞争加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意义重大,更迫在眉睫。
以保障房为突破口示范先行
不管从国家层面还是从我省已有基础来看,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以绿色建造引领建设行业转型发展恰逢其时。
从国家层面看,正不断加大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视力度。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动建筑工业化成为其中明确的重点任务。 2013年11月,全国政协专门召开以推进建筑产业化为主题的协商座谈会,加快建筑产业化成为共识。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5月 《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从我省看,加快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时机日臻成熟。在组织机构建设上,2007年2月我省成立安徽省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2012年成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建筑产业化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总体思路是“省级层面指导、市级层面主导、企业为实施主体”。
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省住建厅已发布实施《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试行)》、《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等10余项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另有18项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图集正在编制或已列入编制计划。
近年来,我省利用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的时机,率先推动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运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加快钢结构住宅体系工业化进程,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已确定了合肥、蚌埠、滁州等3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和中建国际―安徽海龙等6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其中合肥市被评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全省已开展近300万平方米的建筑产业化工程试点建设,推广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此次,《指导意见》明确,2015年起,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新建住宅中大力推行全装修,合肥市全装修比例逐年增加不低于8%,其他设区城市不低于5%,鼓励县城新建住宅实施全装修。到2017年末,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全部实施全装修,合肥市新建住宅中全装修比例达到30%,其他设区城市达到20%。
根据计划,到2015年末,初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500万平方米;到2017年末,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1500万平方米。
建筑产业现代化步入“快车道”
此次《指导意见》的一个亮点是,注重从顶层设计上系统谋划,落实到重点任务,构筑了包括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大力培育实施主体、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大力实施住宅全装修、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健全监管服务体系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推进体系。
如在培育实施主体上,《指导意见》提出,引进国内外建筑产业现代化优势企业,吸收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省内相关建筑业企业发展。支持引导省内建筑业企业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研究和建立企业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建造工法。推广工程项目总承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机械化和装配化水平高的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施工龙头企业组成联合体,加快形成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产业集团。大力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咨询、监理、检测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在健全监管服务体系上,《指导意见》明确,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特点,创新项目招标、施工组织、质量安全、竣工验收等管理模式,建立结构体系、现场装配与施工、部品部件与整体建筑评价认证制度和资质审批认证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构配件和部品部件推广目录管理制度,定期发布推广应用、限期使用和强制淘汰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目录,引导市场消费。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建筑构配件和部品部件全过程的追踪、定位和维护,提升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质量。
有力的政策扶持是此次新政的又一亮点。 《指导意见》明确,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享受绿色建筑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省财政厅整合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外经外贸、节能减排、人才引进与培训等专项资金,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制定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工伤保险费计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部署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构配件和部品部件生产装配环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省科技厅每年从科技攻关计划中安排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设计、标准、造价、工法、建造技术研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关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加大建筑产业现代化产品推广力度,对预制墙体部分认定为新型墙体材料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各地将研究制定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及新建住宅全装修项目实行奖补、全装修部分对应产生的营业税和契税给予适当奖励等政策。
可以预期,随着《指导意见》多方举措的合力实施,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必将迎来发展黄金期。